網頁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參加「國際科展指導教師交流活動」有感

   國際科展交流活動學習心得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得知科教館要舉辦國際科展的指導教師交流活動,當下就上網報名,但登入後才發現已過了截止日期,還好科教館很貼心,保留部分名額開放現場報名。活動是在下午一點半開始,恰巧當日下午沒有很多公事,才得以有機會暫時放下,參加這難得的研習活動。國內科展指導老師的交流機會較多,很難得有機會瞭解別的國家"如何推動科學教育",感謝科教館舉辦了這個活動,下面是當天報告的重點整理。
  1. 每年寒假科教館都會舉辦國際科展, 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國的隊伍參與,為了擴大活動的成效,主辦單位於去年起,開始舉辦"國內外指導老師的交流活動"(science educator workshop),藉由彼此的交流分享,瞭解各國舉辦和指導科學活動的經驗,今年的活動分為兩天,第一天的活動有七個代表報告,其中包括兩位台灣代表,書面及口頭報告都是以英文進行。
  2. 科教館的朱楠賢館長簡單致詞後展開今天的活動,第一個報告的是東道主科教館的蔣中柱組長,他介紹了科教館所推動的「中學生的科展人材培育計畫」,科教館每年都贊助國一到高二的學生進行科展研究,每一個計畫補助上限38000元。個別計畫可由1~3位成員組成,計畫的潛力是通過與否的主要依據。獲通過後科教館安排一個教授或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指導,實驗主要也是在指導教授的實驗室進行。每年約有50~60計畫獲得補助,超過一半的計畫會參加臺灣國際科展。
  3. 接下來是由來自同樣位於亞洲的泰國代表分享,報告者來自於泰國科學學會(Thailand Science Society),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經費來自於政府的各相關部門,如教育部或科技部等,演講者的英文相當的流利,可見泰國的國際化程度。泰國代表介紹了他們如何推動科學教育,內容相當的詳盡。為了促進科學教育,泰國科學學會舉辦了許多活動,譬如說舉辦科學週、科學營、辯論賽等,也辦理類似我們的科展的科學計畫競賽,比較特別的是,科學會也舉辦教師研習,及針對偏遠地區、學校及大學等補助e-learning計畫,也開發不同科目的CAI。除了活動的辦理外,泰國科學學會也定期出版期刊,該組織與我們的科教館的功能相當類似,只不過他們是非官方組織。泰國代表在介紹中,還說明了泰國的科學教育上理念,他們認為科學教學不僅要提供科學觀念,也同時要考量科學過程和探究,這跟我們九年一貫的理念相同。
  4. 加拿大的代表來自於臺灣人熟悉的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BC),報告者不僅提供口頭報告,也帶來了介紹BC如何推動科展的小冊子。加拿大的科展舉辦模式跟臺灣類似,有全國性的科展(Canada -Wide science fair)和地方科展,參與的對象一樣是四年級到高三,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例如,BC 的科展由一個基金會主辦,工作人員大多是義工,而臺灣是由教育局或處主辦,工作人員以公務員或教師為主。BC又將整個省區分成14個區域,各自舉辦區域科展,每一個區域科展也都是由義工協助辦理,各自都有一個聯絡人。加拿大科展由民間主辦,義工協助的辦理方式,與臺灣由官方主辦有很大的不同。
  5. 臺灣另外一個分享者是麗山高中的藍老師,麗山是以科學課程為校本課程,每一個學生都要上「研究方法」和「專題研究」,這應該是其他高中所沒有的課程。課程目標是藉由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進而提升科學素養。最近許多學校在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希望老師以探索式的教學活動,培養孩子的思考及學習能力,兩者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教育目標卻是相同的。麗山有許多學生參與科教館的科學人才培育計畫,藍老師在報告中說明執行的情形。
  6. 除了來自亞洲和北美的代表外,另一個亞洲帶表示來自於印度,此外,今天也有來自歐洲的義大利和非洲的南非代表分享各自國家的科展活動推動經驗,第二天還有好幾位來自其他國家的代表分享,這次也有非洲隊伍參加國際科展,不論是所謂的先進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世界各國都相當重視科學教育,希望培育出更多優秀的科學人才,而學校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自己有幸在學校從事科學教育工作,學校在國家的科學教育及科學人才培育上是重要一環,教師是相當的責任,今後應更加重視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一些國家的科展辦理工作主要是由民間機構辦理,工作人員主要是義工,臺灣則是由官方主導,可見國家在科學教育的工作上更為重視。
  7. 學期中工作較為忙碌,寒假期間比較有機會充電,適逢科教館舉辦了國際科展,才有機會見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聽了各國分享科學活動辦理和指導經驗後,不僅趁這個機會檢視自己以往科展辦理經驗,也擴展了自己的視野,再次感謝科教館工作人員的辛勞。
   
 義大利代表報告


 科教館的蔣中柱組長介紹科展人才培育計畫

 加拿大代表介紹加國的科展辦理方式

泰國代表介紹泰國科學會所舉辦的青年科學營


和臺灣一樣泰國也針對職業學校辦理科展

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富有特色的一所原住民小學

        農曆春節是一年難得假期,除了回家和家族成員交流感情外,也會到老家附近走走,今年也不例外。過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電視報導泰武國小發展了咖啡課程,歡迎大家過年期間去遊玩,看完之後覺得不錯,因此,特地在初一午餐完後,安排一趟泰武咖啡之旅。抱著要喝咖啡的心情出發,但是一到之後才發現,咖啡屋除夕和大年初一休息。咖啡沒喝到,本有些小小的失望,但一旁的泰武國小卻吸引了我,我和利用春節假期到此一遊的外來遊客一樣,在校園上下四處看看。自己到過全省不少校園,但這麼一個有特色的校園卻很少,在參觀時覺得只有走馬看花無法真正認識,因此,特別上網查了一些資料,越看越讓我對這所學校充滿好奇,看完後也特別有感覺,所以將所見所聞整理。

        四年前的侵襲臺灣的莫拉克颱風,為臺灣中南部地區帶來空前的降雨,大量的雨水如猛獸般到處肆虐,造成了多處山崩、淹水及土石流,各地災情勢之中,高雄甲先小林村被大量土石掩埋而滅村的事件震驚世人。老家屏東地區的災情也相當嚴重,例如,位於地層下陷區的林邊、佳冬地區嚴重淹水,且積水多日不退,臺北市政府有感於災情嚴重,特別發揮人飢己飢的精神,認養災區的學校,協助各校早日恢復,保障學生的受教權。在無情的雨水摧殘下,多處的原住民部落受災嚴重,位於泰武山下的排灣族部落泰武鄉,受災情形也是非常嚴重。莫拉克颱風帶來的破紀錄豪雨,使得泰武國小的地層滑動,造成校舍受損嚴重,學校和校舍所在地泰武村決定一起遷村、遷校到位在平地萬巒鄉新赤農場的吾拉魯茲永久屋基地。

泰武國小是屏東縣第一所特許「理念學校」,和臺北市的部分學校一樣,屬於開放大學區制,學生不需遷戶籍就能入學,因此在招生上擁有彈性。九年一貫課程可依各校社區特性或學校傳統發展特色課程,泰武國小以民族教育和國際教育作為特色課程,每週規劃一節民族教育和國際教育課程。

泰武國小是伍麗華校長的初任學校,她一上任沒幾天就遇到了88水災,破臺灣氣象史的超大豪雨造成學校地層滑動,使得校舍嚴重毀損,由於校舍位於順向坡,不適合原地補強或重建,校長接掌學校所召開的第一次校務會議就是決定是否遷校。遷校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首先是學校應該遷到哪裡就因為部落間的意見不同而僵持不下,學校後來暫時借用泰武國中作為臨時校區,因為二個學校的作息不同,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最後學校決定和社區一起遷到位於萬巒新赤農場的永久屋基地。

        在泰武國小重建的過程中,伍校長充分的將部落文化的元素與其教育理念相結合,新校舍的建築融入了排灣族的陶壺、百步蛇傳說設計,大門口兩側矗立了兩個原住民人偶木雕,牆壁、廁所及圖書館也都是充滿了濃濃的民族風,排灣族傳統圖騰、木雕與彩繪融入校景中。不僅有傳統的文化,學校也積極引入新的科技,在民間企業的贊助下,明基BenQ科技提供了最新的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裝置在校舍的屋頂,學校每年的發電賣給台電可收入新台幣八十多萬元,雖然校舍屋頂幾乎鋪滿了太陽能光電板,但是由於是和建築物一起設計並興建,因此,從外觀在並不覺得突兀。為了讓學生瞭解這套系統,校園一角設置太陽能資訊系統,可結合課程,讓學生能夠瞭解這套系統所扮演的角色。校長瞭解資訊化對於學校的重要性,除了有新的校舍,也同步引進新的科技運用在教學中。在民間企業網奕科技的協助下,全校導入智慧教室系統,讓老師能在新的學校使用最新的科技進行教學,即使是首善之區的臺北市,也很少學校擁有這套系統。這麼有特色的校園,春節假期吸引了許多的外地遊客到此一遊。

     泰武國小可說是一所道地的排灣族文化的小學,2003年開始成立了古謠傳唱隊,當初成立的目的並非為了比賽而已,而是希望孩子快樂的唱歌,希望孩子透過唱歌,將沒有文字的排灣文化傳承。單純的想法往往可以有意想不到的的結果,傳唱隊成立後優美的天籟打動人心,各界邀約不斷,灌錄的唱片也到金曲獎的肯定。伍校長接任後,相當重視部落的文化,除了延續傳統傳唱古搖,並將傳唱隊發揚光大外,為了安撫學生因不斷遷校而不安的情緒,也發展木雕課程,即使因為沒有專屬教室,也克難式以搭帳棚方式讓孩子的木雕練習不中斷。為了讓孩子能認識自己文化,泰武國小將部落文化發展為校本課程,學生每週要上一節民族教育課,課程包括:排灣族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和傳統禮儀等,課程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不忘本,瞭解自己的文化。這所校不僅只是發展本土課程,也希望孩子具有國際觀,泰武國小同時也是屏東縣的英語村,學生每週都安排上一節國際教育課,課程設計目的並非只是認識地球有幾個國家、國旗是什麼或國家有多大等,而是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類比到其他國家,例如,自己部落有一個聖山,別的國家是否有相同的聖山,他的意義為何?泰武國小伍校長認為:國際教育跟民族教育是一體兩面,只有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去認識世界,才能了解自己文化的珍貴之處。這所學校的課程,真的是達到國際教育"立足本土,望眼國際"的理念。
     
     這一次個參觀,雖然只是從外面看,但是透過事後的收集資料,也對泰武國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當然,希望以後有機會正式到校參觀,實際和校長或老師們當面請益,以期能更深入學習。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日僑學校取經


     今天明德的伙伴一同去參觀我們的好鄰居「日僑學校」,雖然日僑學校位於天母地區,也常常經過,但是卻沒有機會進去一探究竟,只是「過其門而不入」。今天終於有機會去一探其奧秘。今天看完後,其實覺得日本學校真的不會比台北的學校設備先進,整體的感覺是很樸實,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參考與學習。
     在參觀前一週的教師朝會中,已經和同仁說明參觀的注意事項,明德的伙伴也都很配合,不到九點前均已到大門集合,但和對方約定的時間是9點20分,大夥趁這個機會相互交流情感,日本人的守時和有禮貌是出了名的,一到約定時間,校長準時出現到大口迎接我們。
     我們先到一間教室集合,由校長和副校長致詞歡迎,並說今天的行程安排,日僑學校的作法相當樸實,只有在校門口跑馬燈打上歡迎詞,在教室內並未有特別做任何的歡迎海報,學校的簡介相當的一般(如相片),只是用文彩紙列印,並未如一般給印刷場印,說明完今天的行程,由陳校長代表致贈 紀念品,其中一份是由依臻拍攝日僑學校夏日祭典作品,去年參加小主播比賽獲得特優,相當具有紀念性。
     簡介結束後,有兩個小時的自由參觀時間。首先到六年級的教室觀課先看六上課情形,一個班是進行社會課,另一個班則是進行數學課。社會課學生討論很熱烈,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每一組的人並不一樣,介於3~5人,由於語言的障礙,無法得知他們討論的內容。日僑學校的教室並沒有很特別,設備也和一般的台北學校的教室差異不大,和上次到日本參訪時一樣,日本學校的資訊化設備很少,日僑學校的建築物比上次我到靜岡葵小學來得舊,且葵小學一進學校內部就脫鞋,而日僑學校則是進教室前才脫,日本學生和老師另外有準備一雙室內鞋。
     另一班六年級是在進行數學課,課程進度則是長度單位的換算,介紹由mm~km的單位換算,由於單位符號看得懂,這一節課的進行方式比較能夠瞭解,學生除了課本外,都另外準備了一本簿子,不知道這是他們的筆記或是練習簿,還是類似我們的習作,有機會應該要進一步來瞭解。老師要學生練習的題目,是以板書的方式寫在黑板,學生也同時在自己的簿子上寫上相同的題目,並做練習,除了一位老師在進行教學外,另外有一位老師在下面協助,趁空檔和那位老師詢問,才瞭解日僑學校在某些課程,(不知數學課外其他科目是否有相同的制度),會有一位老師入班,協助授課老師指導一些比較跟不上進度同學,當老師在講解時,他會在教室內進行行間巡視,特別是針對學習較落後的學生進行指導。在五年級班級參觀時,也有相同的情形,但五年級老師有利用單槍把題目投影到黑板上進行教學,五年級的進度是百分比的介紹。另一個五年級的班級是進行日語的教學,也就是他們的國語課,日本的課本內容都比台灣課本內容來得多,和自然課本相同。
     數學課進行時,討論比較少,主要是老師講解,而學生練習,國語課時,老師先講解說明,討論時學生馬上自動分組,教室的排列是ㄇ字形,和學習共同體相同,日僑學校由2012學年度起,開始進行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全班以協同教學的模式進行,因此,在討論時,每四個學生一組,討論時有的直接轉過去,有得則是稍微移動位置,就開始進行討論,討論時相當的熱絡,但是一停下來則相當的安靜。當下課時間到,學生並不會很快的衝出去,走廊也沒有奔跑得情形,上課時間到,學生有很準時的回到教室或是移動到其他科任教室,而且沒有聽到鐘聲,不知道學校是怎樣訓練的。
結束約兩節課的觀課,我們先回到原先集合的地方,由陳校長彙整了大家的問題,並喝點茶水,然後大家在移動到他們的圖書室,不知道為什麼要到圖書室,可能是原來的地點只有折疊椅,如果要討論或是書寫比較不方便吧。意見交流的過程約一小時,結束時已經超過12點,可見主客雙方都很認真。鈴木校長說明日僑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他們希望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表現力,這一點和本市大家長丁雅雯局長推動的教育六力:學習力、閱讀力、創造力、思考力、移動力和品格力有異曲同工之妙。陳校長代表所有同仁提出我們所見的一些疑問,校長和教頭也一一回答,在回答的過程中,他們也提到最近在推動學習共同體,這一點和我們推動的重點倒是一致。結束後大家在 大門口進來的穿堂前留影紀念,結束了上午的參訪行程。